明道云在艾默生数字化实践的新进展

本文来自艾默生电气IT经理丁元才,在明道云2022年秋季伙伴大会活动演讲,经校对编辑后整理为演讲精华。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讲的主题叫《明道云在艾默生数字化实践的新进展》。这个“新进展”刚好契合明道云今天的大会主题——新力量、新希望。虽然今年中国整体的经济环境好像很悲观,但是我还是希望大家通过这场大会或者我今天的分享,能够感受到2023年可能会更好。

艾默生的背景

我来自于艾默生苏州工厂。艾默生的存在感不像其他美国企业那么强,像可口可乐或者通用电气。因为艾默生产的产品都是面向上游供应商的,就是工业产品的原材料或者核心部件。它并不是针对民用行业的。

艾默生在美国已经成立了100多年,大概在1970年代进入中国,是改革开放投资中国的第一家美资企业。目前艾默生在中国已经发展出二十几家子公司,苏州工厂就是其中之一。苏州工厂就是艾默生在全球投资中最大的一家海外工厂。

艾默生苏州工厂概况

从信息化到数字化

作为外企来讲,艾默生在IT方面的投资还是很舍得的,一直在不断地投资。目前苏州工厂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已经打得很好,实现ERP全覆盖,所有核心业务都在ERP里运行。

与此同时,我们的ERP实施成本非常高。2017年之前,我们还是用老ERP。2017年之后就启用新的ERP。在上新的Oracle ERP之前,我们已经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系统,还在老ERP上打了很多外围补丁。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大量的信息孤岛造成系统复杂度很高,难以为继。

上完Oracle之后,我们的IT建设重点就是以Oracle为ERP核心,逐步完善外围系统,建立完整的信息化系统。尽管有了这样的计划,我们的生产还是面临巨大的挑战。

这个跟中国市场有特别大的关系。因为中国市场发展得特别快,所以我们要顺应变化来不断调整计划。有时候做出来的计划根本赶不上变化,我们不得不把更多的变量放在计划里面,让计划更灵活,不过这对计划系统的要求就更高了

另外我们在苏州建立了一个很大的研发中心,这个研发中心就有六百多人。这六百多人被分成很多的团队,同时开展很多新产品的研发。那么这十几个团队如何管理研发项目呢?

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认为光讲信息化是不够的。实际上,信息化下一步应该是走数字化。因此,我们的观念从信息化转变为数字化。

用平台思维解决问题

我们要解决各种各样的IT需求问题,最终解决方案不是去买一个产品或者买一个工具,而是平台建设。因为只有平台才能应对这些挑战,只有平台里面抽象出来的东西才能应对我们在业务上面临的复杂问题。所以,我们慢慢地把明道云当作一个数字化平台来用。也因此,明道云在艾默生的数字化建设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我们正式使用明道云已经两年,到今年我们做了一次升级,把它升级为集群版。到目前为止,苏州工厂内部已经有超过100个应用,我们也把明道云用在更加深度、有价值的场景里,包括面向内部合作伙伴和上下游供应商开放数据共享入口。通过API,让他们给我们提供数据,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同步。

这是一个路线图,右边是我们近期发展的情况。我们的应用数量在增加,应用的使用成熟度也在提高,应用面在不停推广。

接下来,我跟大家分享三个例子。

车辆预约与离场护送系统

艾默生苏州工厂每天要生产一万多台压缩机,为此每天都有80到100辆供应商卡车送货入厂,还有20多辆专门运输成品的车辆要出厂。要安排这么多车辆卸货装货,是个非常大的工程。

为此,我们在明道云上做了一套预约系统。司机通过明道云预约进场,扫码登记,系统会告诉他在什么时候到哪个卸货平台。对于我们来讲,明道云搭的车辆预约系统,只能让司机预约进场,缓解卸货时间。

但在今年四月疫情爆发以后,苏州工厂园区下达政策,要求企业对进入园区的外来车辆做全程跟踪,跟踪的过程要拍照上传到政府网站。政府把信息系统推出来了,随之要求企业必须把数据填上去。

这时候,明道云作为低代码平台的灵活性就体现出来了。我们收到园区要求后,仔细研究防疫政策的各要点,然后按照要求迅速调整。我们搭建这套车辆进场预约系统大概花了三天时间,再用一天调整系统,从第四天开始上传数据。

我们能看到,每一步流程都在系统里有监控,所有现场照片、驾驶员信息、车辆来源地、核酸结果都用明道云采集,再上交到政府网站。

再到后来,园区政府要求所有车辆进园区必须持有通行证。当时全园区一天大概发放4000票,其中2000票车辆是保民生的,只剩下2000辆货车是保生产的,但园区有二万多家企业。艾默生是园区里少量能申请到20张左右通行证的企业,因为我们每一辆车都监管得非常好。

从四月到六月的整个疫情期间,我们每天大概有20多辆外地车和60多辆本地车。产能没有因为货运物流问题而受影响,反而保持全负荷运转。这就是流程迅速变化明显带来的好处。

物流费用自动化核对系统

艾默生作为大规模制造业,物流运输体量特别大,因此外包了物流公司,平均每天发三四十个单子,提供上百辆货车的货运量。每天的运费在三万到五万元之间,一个月下来就是100万的结算运费。

以前,这些运输环节都靠纸质单据来对接。每到月底,运输公司盘点账单,让我们付款。我们要专门派一个人,要花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去核对账单,核对无误才能付钱,并且中间过程往往会出现很多争议。

针对这块问题,我们就请了明道云的合作伙伴跟我们合作,搭建了一个物流费用自动化核对系统。

运输公司每次交付货物给客户后,通过明道云外部门户进入系统,将签收单回执拍照上传,填写运输费用、收货地址、运输员等信息。随后,系统会自动根据运输协议里约定的价格,快速计算运输费用,过程和结果明细都透明清晰。

费用计算的环节搞定了,还有核对工作。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将Oracle里的运费运输计划数据导入明道云,由明道云根据预置规则,自动生成核对报表。员工只需检查报表数据即可。

这个系统很受欢迎,不仅是我们很清楚要付多少运费,运输公司也清楚,运输公司的老板也非常清楚。因为他在运输派单时也怕亏本,担心自己给艾默生的报价是不是低了,所以他也需要得到非常透明的数据。

这套系统在今年7月份上线,现在已经运行了两个多月。这一张就是运行以来的效果图,可以明显看到,员工的工作量减轻了,数据透明度增加了。

内部开发者的“二次繁殖”

艾默生内部的第一次培训在2020年。当时我们刚上线明道云,就立即请明道云的伙伴来做内部培训。使用明道云的两年以来,艾默生内部逐渐培养了大批开发者。今年我们做第二次内部培训,也是为了实现内部开发者的“二次繁殖”,培养更强大的数字化力量。

第一次培训的时候,明道云伙伴给我们上了八节课。这次,我们先针对性了解内部用户想学什么,再请内部讲师把它精简为五节课。

大量的零代码开发者产出大量应用成果。我们在开发了100多个应用之后,形成了一套标准的开发流程。

这个流程比较简单,但当中最重要、也有争议的一点就是设计开发。任何一个流程都可以按照这个过程走,但是设计开发是个无底洞,因为这里面存在“不透明”——技术人员可能不了解业务,业务人员不了解技术。

当我们把零代码这个概念告诉用户,并告知大家可以自己去开发了。用户的第一反应是——你不想干活了,对不对?你让我干了,你就能偷懒。

因此,早期业务人员都比较拒绝学习零代码应用搭建,他们认为这是IT的责任。不过,当我们做了大量培训和开发出这么多应用之后,有些人开始沉浸进去,并发现:我学会零代码之后,不找IT开发,反而会更快。

我本来有一个做报表工具要找IT做,可能几个月过去了,IT还没交付。要是我下个星期就要用它了呢?怎么办?我只能排队等。但是要是我学会了,就可以迅速把报表做出来,而且成果能让自己满意。

所以,当大家明白“设计开发”不是写代码而是“搭积木”之后,再去亲自体验,就会比较认可零代码。在“设计开发”里,IT能帮我完成我无法完成的那部分工作,而一般数据处理的工作我可以自己搞定,效率就提高了。

对于IT而言也有好处。业务人员先用工作表去沉淀业务模型,并按需修改到一定程度后,他们所提交的需求就相对稳定和清晰了,那么IT接手处理也更直接,避免业务的奇葩想法导致开发失败。

继续开拓明道云的应用边界

借助明道云,艾默生内部已经开发了100多个应用,但是我们还想继续开拓明道云的应用边界。

对于业务来说,第一个是跟外部合作伙伴继续推进合作。我们跟物流公司打通的物流运费就是一个成功案例,有了这个案例作为基础,我们可以做更多尝试。第二个是向运营部门推广明道云,包括销售、市场部门。

技术方面,我们想推进明道云与数据仓库的对接,因为我们已经在明道云上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等待我们去整合、利用。把数据推到数据仓库之后,明道云就可以跟ERP平起平坐,进行数据分析了。

我的分享就到此结束,谢谢。

关于明道云

明道云是一个创新的超级应用平台,可以帮助用户零代码构建企业应用,用户不需要代码开发就能够搭建出用户体验上佳的销售、运营、人事、采购等核心业务应用,打通企业内部数据。明道云还具备超自动化引擎,可以全面自动化复杂和重复的业务流程。运用明道云的集成中心与完整的API对接能力,用户可以轻松地将明道云与外部系统集成。除此之外,明道云超级应用平台还具备很高的可组合性,国际化支持,并支持云原生架构,实现了多云部署能力。通过插件架构,明道云正在逐步建立起繁荣的实施与开发生态。

明道云可以帮助企业大大节省软件费用、降低定制开发的成本和时间,拥有一个极度灵活和易用的数字化平台,是企业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工具。目前已有上百万用户使用,付费企业超过4000家,包括可口可乐、复星集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铁集团、北京地铁、佛山铁路、华夏银行、民生银行、迪卡侬、艾默生电气、泰科电子、四川航空、东方证券、万豪酒店、洲际酒店等知名客户。

2021年5月,明道云获得海纳亚洲近亿元投资。公司目前有超过130名员工,产品研发团队过半,总部位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在北京、广州、深圳、成都、郑州、武汉、西安和宁波设有分支机构。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专新特精认定企业。